一、北宋末年气候?
全球气候在北宋年间进入了小冰期。这时最明显的气候特徵有二,气温的急遽下降和降雨量剧减。
宋太宗期间,气候已明显变冷,江淮一带漫天冰雪的景象史不绝书,原先在长安、洛阳一带可以种植的柑橘类等果树全部绝迹,而长江下游乃至太湖竟有多次完全结冰的记载,乘载货物的车马竟可在结冰的河面上通过,而从我们现代的经验知道,长江是几乎不结冰的,由此可见北宋当时的气温有多严寒。史书上曾记载当时驻守江西的南康军的进言:
大雨雪,大江冰合,车马 可度,可胜重载。
小冰期带来的,不仅仅是气温下降,也造成降雨量的剧减。根据宋史记载,单看北宋,光在开封地区,有纪录的旱灾便高达162次,本文在此不去考究真实的数据,但是这个数字多少反映了乾旱发生之频繁。
在《宋会要辑稿》中便记载了,在宋太宗太平兴国七年,旱灾的频发已经让当时的朝廷焦头烂额,为了避免旱灾带了流民问题,朝廷透过各种有利的政策与措施,尽力让灾民们儘快返乡耕种,回归正常生活。
到了宋真宗时期,气候变迁引起的粮食减产已经严重影响国家根本。
作为国民主食的稻米首当其冲,稻米是需要温热而多雨的环境才能生长的农作物,汉代以前,中国黄河流域一带皆温暖多雨,均有稻米的生产,但自东汉以后,黄河流域稻米渐少,到了宋代,北方除了少许旱稻尚可种植外,水稻已经基本消失不见了。南宋大儒朱熹在注解诗经曾有云: 「稻,南方所食稻米,水生而色白也。」如果当时中国北方还有稻米的种植,朱熹就不 会做这样的注解了。
为了解决迫切的粮食危机,宋真宗还曾下诏,自福建一带引进占城(如今的越南)米至江淮地带,使得稻米能一年三熟,进而增加中原的粮食产量,但后来到了仁、英、神宗时,气候问题不仅没有减缓,反而逐渐严重,旱灾发生频率继续增高,从王安石当时的诗句就可以看出一二,诗句裡写到了当时开封一代的乾旱景象:
柔桑採尽绿荫稀,芦箔蚕成密茧肥;聊向村家问风俗,如何勤苦尚凶飢。
去秋东出汴河梁,已见中州旱势强。日射地穿千里赤,风吹沙度满城黄。
可见,即便当时的农业技术不断更新,但仍无法满足粮食需求,也使国家的财政收入大受影响,直接导致了后来宋神宗继位初期的政府财政危机,与为了解决财政危机而提出的王安石变法。
此外,气候变化不仅影响中原民族,更加影响北方民族。偏低的气候温度,刺激北方民族南下,也同时削弱中原军队的抵抗能力。据载,靖康元年,雪封东京,开封城守军冻死者,不计其数,存者手不能开弓,隔年,北宋亡。
二、北宋末年人口?
北宋末年的人口9347万,指的徽钦二宗时期,据《续资治通鉴》记载来看,那时全国户数已突破2000万户,打一户4-6人,北宋末年的全国人口突破1亿是很有可能的,人数已大大超过了盛唐时期,而到元初时人口887万,那是没统计南宋的人口,且中间相隔150年,发生了重大的人口重心转移,已物是人非了。
不管从哪方面的数据分析,宋朝的人口是迈上了新台阶的,盛唐突破了6千万大关,宋朝突破了1亿大关,徽钦二宗被金俘去以后,赵构重建宋朝偏安江左,中原以北地区尽由金人掌握,《金史·食货》记载,金国在明昌年间,人口为4800万,这是最鼎盛时期,辽和西夏人口都不多,辽兴盛时人口600万,灭亡时剩下400万转为金人口,西夏有200万,灭亡时仅剩10万。
《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南宋在绍熙年间,人口为2800万,如果将南宋的2800万加上金国的4800万,当时全国可约合为7600万,而因为战乱少了2000万人,不过这些数据并不准确,金和宋都有严重的遗漏现象,户籍管理也很混乱。蒙古人入主中原后,大肆的掠夺和屠杀,人口损失十分严重,在统一北方未灭掉南宋之前,《元史·地理志》记载,太宗时期全国不到170万户,打一户4-6人,人口在800万,差不多。
北方人口锐减,一方面是蒙古贵族的暴虐统治,草菅人命,蒙古人的生产方式又极为落后,以游牧经济为主,对中原地区的农业造成严重破坏,这时的人口除了死亡的,活着的大多往南方逃跑,形成了北方和南方人口重心发生了大转移,元朝灭掉南宋10年后,《元史·世祖本纪》记载,在至元年间进行户籍普查,共有6000万人口,到元末时人口依然稳定在此数据。
三、北宋末年名将?
北宋末期名将有王韶
王韶(1030年4月3日—1081年8月1日),字子纯,号敷阳子,江州德安(今江西德安县)人,北宋名将。以“奇计、奇捷、奇赏”著称,戏称之“三奇副使”。
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及第。授新安主簿,迁建昌军司理参军。熙宁元年(1068年),上《平戎策》,提出“收复河湟,招抚羌族,孤立西夏”方略,为宋神宗所纳,被任命为秦凤路经略司机宜文字,率军击溃羌人、西夏的军队,设置熙州,主导熙河之役,收复熙、河、洮、岷、宕、亹五州,拓边二千余里,对西夏形成包围之势。累进观文殿学士、礼部侍郎等职,官至枢密副使。王安石变法失败后,贬知洪州,迁知鄂州。元丰二年(1079年),拜观文殿学士、知洪州,封太原郡开国侯。
元丰四年(1081年)8月1日,去世,年五十二,追赠金紫光禄大夫,谥号“襄敏”。政和四年(1114年),追赠太尉、司空、燕国公。
四、北宋末年诗人?
晁说之[cháo yuè zhi](1059年—1129年),字以道、伯以,因慕司马光之为人,自号景迂生,澶州清丰(今河南濮阳)人。
晁说之生于宋仁宗嘉祐四年,卒于高宗建炎三年,年七十一岁。晁说之与晁补之、晁冲之、晁咏之都是当时有名的文学家。
五、北宋末年史书?
北宋末年编辑的史书是《新唐书》,是北宋时期宋祁、欧阳修、范镇、吕夏卿等合撰的一部记载唐朝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二十四史”之一。全书共有225卷,其中包括本纪10卷,志50卷,表15卷,列传150卷。《新唐书》前后修史历经17年,于宋仁宗嘉祐五年(公元1060年)完成。
六、北宋末年历史?
宋朝军力并不弱,北宋的疆域自宋建立之初起就几乎没有减少。宋徽宗年间宋朝的疆域面积达到了顶峰,宋朝设陇右都护府,完成对西夏的迂回包围。
从北宋赵匡胤一统五代十国,檀渊之盟迫使辽国签订了一百多年的合约,穆桂英挂帅,南宋岳飞,韩世忠,虞允文,辛弃疾,孟珙,文天祥那么多名将和辉煌战绩就可以看出来。宋朝不如汉唐明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从五代十国时期石敬瑭手里丢掉了幽云十六州,没有产马地,缺少骑兵。同时由于失去了长城天险,只能派重兵分散成弧线拱卫京师。
哪个朝代养得起80万禁军?只有宋朝。不过,檀渊之盟是大宋外交的最大胜利,辽国不同于之前的匈奴,突厥,也不同于之后的女真,蒙古,辽国没有彻底汉化。他施行的是农耕游牧二元政治体制,既能在中原耕种与北宋商贸往来,又能在北方利用其强大骑兵教训不安分的少数民族,是大宋的天然屏障。事实证明,宋徽宗祸国殃民,联金灭辽的昏招是宋朝最大的悲剧。
燕云十六州沦陷,一带雄主柴荣北伐时,燕云地区的百姓积极响应,直到宋太祖,宋太宗时代还响应北伐,然而赵二实在不给力,高粱河一战彻底被辽打怕了,从此患上了恐辽症,让燕云百姓大失所望,过了200年后心理早就没有什么“王师”了。
除此之外,一方面是形成了自己的利益集团,并不希望被其他势力打破这种利益关系,如当年幽州城的韩赵刘马四大家族,后来女真灭辽时曾与北宋同盟伐辽,宋朝军队在绝对数量优势情况下被已经灭亡边缘的辽军打得大败。
女真攻入北京,灭了辽,把幽云十六州山前诸州给了北宋,北宋进入这一地区后,以“王师”姿态自居,错误的采取土地政策,比在辽时还加重税收,侵犯了当地士家大族利益,另外对一些幽云官员不信任,比如反复无常的郭药师,直接导致幽云地区再次脱离了中原政权的管辖范围之内。
如果盛唐十大节度使的50万募兵集中在一处,可以想象有多么恐怖,估计北方边境可以再无战事。盛唐时安西四镇不过二万五千军队就能一挑三而不败,可见高素质的职业军队可怕之处。
所以如此看来两种兵制(府兵制和募兵制)并存的效果应该会更好:
即内地安定,采用府兵制,建立民团,朝廷不需要很大的军费支出。保护乡土,定期训练,把训练成绩列入官员考核内容,这样就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军队战斗力。
边境地区,采取军屯,实行募兵制。多招募无业游民,利用边境的军事斗争来维持军队的战斗力,同时也可以优胜劣汰,很大程度上保持社会安定。还有一点,朝廷要有眼光,要让战争有利可图,尽可能的以战养战,这样才能避免越打越穷的结局。
北宋灭亡可不是只是唐末黑锅之类,一句两句说不清楚。大的历史背景是,从两周秦汉以来世族逐渐庞大,隋唐意识到尾大不掉开启科举包括限制联姻等制度分化过于庞大的家族。从现代意义讲社会世族化意味社会固化,但客观讲,大家族对历史和国家民族开拓发展历史意义不可磨灭,进步意义是鲜明的。
七、南宋末年离北宋末年相差几年?
相差152年。
南宋(1127-1279年),中国历史上的朝代,北宋覆亡后,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称帝, 与北宋合称宋朝,共传五世九帝,享国一百五十二年。
北宋(960—1127年)是中国历史上继五代十国之后的朝代,传九位皇帝,享国167年。与南宋合称宋朝,又称两宋,因皇室姓赵,也称赵宋。
八、穿越北宋末年的小说?
大宋:开局就篡位
作者:大秦明月
军事历史
小说简介
穿越北宋末年,成为宋徽宗第三子赵楷,并激活千古一帝系统。
适逢金军南下,宋徽宗仓皇南逃,宋钦宗懦弱欲降!
值此大厦将倾之际,赵楷携三千死士弑兄夺位,一肩挑起天下兴亡!
收神侯府与六扇门,诛乱臣贼子,纳岳飞宗泽韩世忠,破百万金兵!
从此灭金国、平西夏、逐蒙古,坐拥江山美人,横扫天下!
金兀术:我身经百战未尝一败,直到我遇到了赵楷!
金太宗:与赵楷为敌,是大金最错误的决定!(呜呜呜,朕的大金亡了!)
西夏、蒙古:(瑟瑟发抖)陛下,饶命啊!
赵楷:虽然我弑兄、逼父、杀弟、诛士大夫,但我知道我是个好皇帝!
朕还要马踏江湖,一统武林,让这庙堂江湖,唯有朕的声音!
九、北宋末年川陕人口?
四川是宋代人力资源最丰富的地区。
公元965年北宋平蜀,川峡四路有五十三万户。元丰三年(1080年)达到一百七十九万户;崇宁元年(1102年)达一百九十八万户;南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达二百六十六万户;淳熙二年(1175年)为二百五十八万户;嘉定十六年(1223年)为二百五十九万户。
两百多年间,川峡四路户数增长了五倍。这样众多的人口,在北宋前期占了宋朝总户数的百分之七,中期占百分之十,南宋时期则占了百分之二十以上,是全国人口最多的地区。
十、北宋末年为人清廉的文官?
第一位:刘温叟
提起刘温叟,大家可能不太熟悉,但刘温叟可是一位老臣。刘温叟,字永龄,河南洛阳人,据史料记载,他是唐朝刑部尚书刘政会的后代,历史上是一个很有名气的
廉吏
第二位:包拯
提起包拯,大家都很熟悉。包拯,字希仁,安徽合肥人,他是宋仁宗时的进士,也是北宋有名官员
第三位:陈希亮
陈希亮,字公弼,北宋时四川眉州人,他比包拯虽然小十来岁,也属同时代的人。他为官三十多年,当过宋朝的知县、知州、知府、转运使等官职,也是一个敢作敢为,刚正不阿的廉吏。不仅老百姓称赞,就连王公贵族都惧他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