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古博浪沙遗址之谜?

293 2024-12-18 02:01 鸿八机械网

一、古博浪沙遗址之谜?

古博浪沙历史上;因韩国丞相后裔张良曾在此地刺杀秦始皇而名扬天下。

古博浪沙北临黄河,南临官渡河,又处于咸阳到东方的驰道上。

公元前218年,秦始皇东巡,张良很快得知,秦始皇的巡游车队即将到达阳武县(现在原阳县东半部),于是张良指挥大力士埋伏在到阳武县的必经之地——博浪沙。不多时,远远看到三十六辆车队由西边向博浪沙处行走过来,前面鸣锣开道,紧跟着是马队清场,黑色旌旗仪仗队走在最前面,车队两边,大小官员前呼后拥。见此情景,张良与大力士确定是秦始皇的车队到达。但所有车辇全为四驾,分不清哪一辆是秦始皇的座驾,只看到车队最中间的那辆车最豪华。于是张良指挥大力士向该车击去。120斤的大铁椎一下将乘车者击毙倒地。张良趁乱钻入芦苇丛中,逃离现场。

然而,被大力士击毙命者为副车,秦始皇因多次遇刺,早有预防准备,所有车辇全部四驾,时常换乘座驾,张良自然很难判断哪辆车中是秦始皇。秦始皇幸免于难,下令在全国大肆搜捕凶手10天不得,后来不了了之。古博浪沙从此一举成名。

二、博浪沙的历史典故?

答:博浪沙刺秦的历史典故应该是:当年汉张良行刺秦始皇的事,说的是公元前218年,在秦始皇第三次巡游到博浪沙(大概在河南省原阳县东郊)时,少年张良欲为国复仇携勇士刺杀秦始皇的故事。

张良出身名门望族,是名副其实的富三代,祖父和父亲都做过韩国丞相,但年将弱冠时的张良却遭逢韩国被秦国所灭,满怀复国.情怀的张良开始策划刺杀秦王嬴政的计划。随后在东夷首领沧海君那里,找到一位力大无比的勇士,并使他愿为张良效力。然后开始寻找实施刺杀计划的地址和机会。

嬴政秦始皇先后几次巡游东方,作为始皇帝出行,那也是规模相当地庞大,天子驾六、三军扈从、百官跪接,冷兵器时代的安保工作也是非常缜密的,“导引传呼,使行者止,坐者起。四人执角弓,违者射之,乘高窥瞰者亦射之。”相传,秦始皇准备了多乘车驾,不定时换乘。就在秦始皇第三次巡游到博浪沙这个地方时,遇到了张良携勇士的密谋刺杀。

尽管张良做了充分的准备,为勇士提前打造了重达六十多公斤的大铁椎,但还是没有找准目标,勇士的大铁椎砸的倒是稳准狠,但椎中的却是秦始皇的其它车驾,刺秦失败。

后来,张良协助刘邦赢得楚汉战争,建立大汉王朝,成为著名的“汉初三杰”,又帮助吕后之子刘盈成为皇太子,被封为留侯。留下了: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美誉。

三、博浪沙指什么地方?

博浪沙,古地名,历史文化名地,位于河南省原阳县城东郊,现名古博浪沙。历史上,因韩国丞相后裔张良曾派人在此地刺杀秦始皇帝未遂而名扬天下。博浪沙遇刺在众多刺秦里之所以有名是因为这个刺客是后来“汉初三杰”里西汉王朝的开国功臣张良。张良是战国时期韩国人,出身于贵族世家,祖父张开地是韩国三朝宰相,父亲张平也是韩国两朝的宰相。到了张良时,还没来得及为韩国奉献光和热,韩国就被秦国给灭了。从此张良怀着国仇家恨找机会为韩国报仇。

四、古博浪沙遗址历史背景?

古博浪沙遗址位于中国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境内,是一处重要的考古遗址,具有悠久的历史背景。以下是古博浪沙遗址的历史背景:

1. 西周时期:古博浪沙遗址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约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771年。西周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政治制度以封建制度为主,国家的统治力量集中在君王和贵族手中。

2. 春秋战国时期:在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古博浪沙遗址发展迅速,周边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也十分繁荣。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分裂割据、各国争霸的时代,同时也是思想家、哲学家和军事家辈出的时期。

3. 秦汉时期:秦朝(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7年)统一中国后,古博浪沙遗址进入了秦汉时期。这个时期的政治制度以中央集权制为主,对地方的统治力量更加强大。在这个时期,古博浪沙遗址的经济和文化依然繁荣,同时也受到了来自于西域的影响。

4. 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至589年),中国经历了多次政权更迭和国家分裂。古博浪沙遗址在这个时期逐渐衰落,经济和文化活动减弱,遗址的重要性逐渐减少。

总体而言,古博浪沙遗址的历史背景涵盖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见证了中国古代历史不同阶段的重要遗址。通过对这个遗址的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古代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

五、博浪沙刺秦的大力士结局?

1. 博浪沙刺秦的大力士的结局是死亡。

2. 这是因为他在与秦国军队作战时,身上中了数箭,又被秦国将领戮杀。

3. 在大力士的死亡之后,他的部队被剿灭,博浪沙也被秦国征服。

4. 这一事件表明了强大的力量并不能保证胜利,而顽强的抵抗和团结才是最终获胜的关键。同时也反映了古代战争的惨烈和残酷性。

六、张良博浪沙行刺主要内容概括?

张良曾在淮阳学礼,到东方见到了仓海,共同制定谋杀行动计划。张良弟死不葬,散尽家资,找到一个大力士,为他打制一只重达120斤的大铁锤(约合60公斤),然后差人打探秦始皇东巡行踪。按照君臣车辇规定,天子六驾,即秦始皇所乘车辇由六匹马拉车,其他大臣四匹马拉车,刺杀目标是六驾马车。

张良带着力士回到了国内,当张良得知秦始皇要出行的时候,就开始寻找埋伏的地点。最终张良选择了博浪沙(博浪沙在河南省原阳县东郊)。博浪沙的地理位置优越,路面沙丘起伏所以秦始皇的车队的速度就会降低,而且北面是黄河,南面是官渡河,芦苇丛生,便于逃跑。

秦始皇的马车是用六匹马拉的“天子六驾”,大臣“四驾”就很容易区别。但是秦始皇为了保证自己的安全,早早的做了准备,准备了多辆副车,每辆都是由六匹马拉的,就容易混淆刺客。据说这一方法是由原来秦国的国尉尉缭准备的。

秦始皇的车架临近博浪沙,张良与大力士就做好了狙击秦始皇的准备。但最终击中的是伪装的车驾。秦始皇大怒,下令全国缉捕刺客。

七、博浪沙刺秦的大力士是谁?

据历史记载,在博浪沙刺杀秦始皇的大力士名叫沧海君。张良为了刺杀秦始皇,找到一个大力士沧海君,并说服他去刺杀秦皇。造了一个大铁锤,在博浪沙埋伏,秦始皇的车队路过时,沧海君用大铁锤砸向秦始皇的车子,结果秦始皇有很多车子做掩护,大铁锤没有砸中秦始皇坐的车子,刺杀失败。沧海君被抓,张良逃亡。

八、张良博浪沙行刺主要内容30字?

秦朝末年,张良在博浪沙谋杀秦始皇没有成功,便逃到下邳隐居。一天,他在镇东石桥上遇到位白发苍苍、胡须长长、手持拐杖、身穿褐色衣服的老人。老人的鞋子掉到了桥下,便叫张良去帮他捡起来。张良觉得很惊讶,心想:你算老几呀?敢让我帮你捡鞋子?张良甚至想拔出拳头揍对方,但见他年老体衰,而自己却年轻力壮,便克制住自己的怒气,到桥下帮他捡回了鞋子。 谁知这位老人不仅不道谢,反而大咧咧地伸出脚来说:“替我把鞋穿上!”张良心底大怒:嘿,这糟老头子,我好心帮你把鞋捡回来了,你居然还得寸进尺,要让我帮你把鞋穿上,真是过分!? 张良正想脱口大骂,但又转念一想,反正鞋子都捡起来了,干脆好人做到底。于是默不作声地替老人穿上了鞋。张良的恭敬从命,赢得了这位老人孺子可“教”的首肯。又经过几番考验,这位老人终于将自己用毕生心血注释而成的《太公兵法》送予张良。 张良得到这本奇书,日夜诵读研究,使之后来成为满腹韬略、智谋超群的汉代开国名臣。

九、古诗,博浪沙,中的两个历史典故?

《博浪沙》是元代的陈孚写的一首诗,里面写了两个典故:

1、【胆气豪】说的是西汉初名臣张良年少时为国复仇,和大力士用铁锤刺杀秦始皇之事。

2、【12金人】指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防止人民反抗,而尽收天下之铜,铸成12个大铜人像。

十、上下5000年张良博浪沙行刺读书感悟?

张良博浪沙行刺的胆略,张良与沧海君介绍的壮士在秦始皇巡游路上行刺,不料被铁锤击中的只是随行的一个副车,张良谋划多日,虽没将始皇刺死,但此举却名扬天下,世代传颂。“子房未虎啸,破产不为家。沧海得壮士,锥秦博浪沙。”在刺杀秦始皇的事件中,张良破釜沉舟的决心和意志、一往无前的胆量和勇气,已经令人叹为观止,而一击不中,居然能够全身而退,从容隐去。李白称赞道:“报韩虽不成,天地皆震动,潜匿游下邳,岂曰非智勇。”可能通过此举,张良也更加认识到,通过行刺推翻秦国暴政是行不通的,才以谋士身份辅佐圣明之主讨灭暴秦,以报国恨家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