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30H
基本诸元
乘员: 5名(正副驾驶员、领航员、机械员和货物装卸员)
载客量: 92名士兵或64名伞兵或74名担架伤员或加油车、155毫米口径重炮及牵引车等重型设备
长度: 29.79米
翼展: 40.41米
高度: 11.66米
空重: 34,170公斤
载重: 19,870公斤
最大起飞重量: 155006.8磅(70,310公斤)
发动机: 4×T56-A-15 涡轮螺桨引擎, 每个 3,660千瓦
性能:
最高速度: 620公里/小时 (172米/秒) 巡航
巡航速度: 556公里/小时(154.4米/秒)
飞送距离: 4,000公里
实用升限: 33005.2英尺(10,060米)
爬升率: 1,899.6英尺/分钟(9.65米/秒)
起飞所需距离:1,090米
着陆所需距离:518米(着陆重量58,970公斤)
造价:52,290,000美元
主要机载设备: AN/ARC-164超高频通信设备 2×51RV-4B甚高频导航设备 CMA711欧米加导航及LTN-72惯性导航设备 512-4指点标接收机 RDR-1F气象雷达 MK11近地警报系统 AP-105V自动驾驶仪
家族
C-130 可按需要运送或空降人员以及空投货物,返航时可从战场撤离伤员。经过改型后,还可用于高空测绘、气象探测、搜索救援、森林灭火、空中加油和无人驾驶飞机的发射与引导等多种任务。为了适应不同用途,C-130 有如下各种型别:
C-130A 第一种生产型。装 4 台 T56-1A 涡桨发动机,单台功率 2,296 千瓦(3,750 轴马力)。三桨叶螺旋桨直径 4.6 米,总燃油量 19,865 升,后又增装两个容量各为 1,705 升的翼下副油箱。最大起飞重量 56,337 千克,有效载重 15,876 千克,航程是 3,520 千米。1955 年 4 月 7 日首次试飞,1956 年 12 月开始交付使用,1959 年 2 月停产,共生产 231 架,其中包括澳大利亚空军使用的 11 架。最初的 27 架使用 AN/AN-42 雷达,后期采用 AN/APN-59,机首因此增大,结果获得了“小木偶鼻”的外号。
C-130B 发展型。装 4 台 T56-A-7A 涡桨发动机,单台功率 3,017 千瓦(4,050 轴马力)。采用四桨叶汉密尔顿标准螺旋桨。在内侧发动机短舱以内的机翼里增设了油箱,总燃油量从 18,000 千克增加到 20,000 千克。加强了起落架,飞机起飞总重增加到 61,200 千克,为适应更大的起飞重量,机身结构进行了加固,液压和电子设备也进行了改进。速度增加了 24 千米/小时。1958 年 11 月 20 日首次试飞,1959 年 6 月 12 日开始交付使用。共生产了 230 架,其中包括印度空军 10 架、加拿大空军 4 架、巴基斯坦空军 6 架、南非空军 7 架;有 4 架改型为 LC-130F,12 架改型为 HC-130G,46 架改为 KC-130F、7 架改成 C-130F。
C-130C 美国空军附面层控制试验机,编号 NC-130B。飞机外侧发动机为 YT56-A-6 涡轮螺旋桨发动机,起飞时发动机的尾流吹过副翼、襟翼、方向舵和升降舵,可使飞机失速速度减小到 97 千米/小时。起飞总重 45,360 千克时,起飞滑跑距短到 170 米,着陆滑跑距离缩短到 190 米。原型机于 1960 年 2 月首次试飞,后计划取消。
C-130D A 型的改进型。主要用于南北极地,共制造了 12 架。起落架改成机轮滑橇式,可使用助推火箭起飞。为适应去南极的长途飞行,在机翼下增挂两个容量各为 1,705 升的副油箱,机舱内又增设两个容量各为 1,890 升的油箱。
C-130H:1964年11月C-130H使用改良后的艾莉森T56-A-15涡轮轴发动机,重新设计的主翼与新的航电设备,主要改善了高海拔高温性能,并且降低了燃油消耗率。C-130H从1974年起换装新型辅助动力装置,并改善了机内空调系统。C-130H是美军目前主要的战术空运运输机,同时也是主要的出口型号。 海外首位用户为新西兰空军(1964年),C-130H的生产持续到1996年止,截止1988年12月31日,美国空军、海军和海岸警卫队共订购366架,国外用户有50个国家和地区,共订购478架。1986年底开始交付台湾12架,日本8架。后来,合共15架的C-130H和HC-130H被改装成WC-130H,以取代WC-130B。
1992年至1996年,美国空军的C-130H逐步改良成C-130H3。改良范围包括驾驶仪器部分玻璃座舱化、APN-241雷达、新的夜视设备,并改善机内电力输出系统以及增设部分升级组件
2007年12月4日,波音公司成功将一台重12000磅的集成激光器模块安装到C-130H上,并且跟早前安装的光束控制系统连接,使光束控制系统将引导激光束指向目标。
C-130K:1966年10月19日C-130K首次试飞,1966年12月16日开始交付使用,共生产 66 架,机体与 C-130H 相同。其中后30架机身延长了4.57米,并被重命名为大力神C3型。机体的延长使得货舱内可多装载两只货盘或28名士兵,不过该机的起飞重量增大、航程减小,可加装软式空中加油管。该型号在洛克希德公司内部的编号为C-130H-30。
AC-130由洛克希德公司以美国空军C-130运输机为基础改进而来,人称“飞行炮艇”,配备可多种机枪、机炮、旋转机炮,其中参加过最有名的战役就是越战。由于越南除重要城市外防空火力不强,这些原本生存能力较差的运输机也足以对付地面目标,给北越军队造成了很大损伤。攻击方式为在目标上方盘旋,炮艇机上的枪炮再以45度角攻击目标。
EC-130为战术机载指挥和通信型,是美国空军用其来代替EC-121电子监视机,背鳍上方和每个外翼下方增加了大型刀形天线,机身两侧有小型刀形天线。机翼下面刀形天线外侧和尾翼弹丸形舱中装有拖曳天线,该天线可长达几百米。
KC-130R是美国海军陆战队的空中加油机,由C-130H改装。装有更大功率的发动机,增大了最大起飞重量,还增加10200升的外挂油箱,货舱中增加一个13600升可拆卸油箱,共改装20架。
LC-130为美国海军在南极考察探险专用型,起落架是机轮滑橇式。
2002年2月,美国科学基金会修复了一架坠毁在南极,在冰雪中埋藏17年的LC-130,该机在1959年制造,服役于南极洲麦克默多站,用作南极考察。1971年12月该机起飞时螺旋桨脱落,击中引擎和机身。飞机迫降,机上10名机组人员在冰雪中等待了三天,直至救援人员来临。事后由于维修成本高,美国将这架LC-130遗弃在南极洲的冰雪之中。1989年,美国科学基金会需要一架新的LC-130,经过分析成本后,制造一架新的飞机需要3000万美元,但将那架南极洲的飞机重新修复好的成本只有1000万美元。所以,在不久之后一个特别小组挖开冰雪,并将飞机修复,两个月以后经修理的飞机飞回美国。
WC-130为气象探测型,系列包括WC-130A、WC-130B、WC-130E、WC-130H与WC-130J等型号,使用者包括美国空军、巴基斯坦、菲律宾、哥伦比亚等九个国家,共生产了17架。早期的WC-130B仅装上了大气采样仪,在苏联解体后,该装置即从机身上移去。此外,WC-130B上也装有自动观测仪器、电脑和雷达等设备,并配有整合式气象侦察系统中的数码GPS投掷式探空仪系统、大气资料系统及人造卫星通讯系统。目前最新的在役型号为WC-130J型。